美国欧亚评论网站3月3日文章,原题:中国与西方——虎年彼此竞争的互联互通项目和宣讲
如果现状能预示未来,那外界对中国的反应将继续成为今年国际事务的一大驱动力。中国的互联互通倡议及宣示主张的做法,激起对手、邻国和更远国家的不同反应。这种动态将对全球经济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。去年,西方推出两项新计划抗衡“一带一路”倡议——七国集团的“重建美好世界”和欧盟的“全球门户”。
中国并非第一个资助和建设海外基础设施项目的国家,但其活动规模和范围前所未有。北京表明,推动全球实体和数字连接,不仅能满足急剧增长的需求,还能在外交和战略上获益。尽管受到疫情影响,相关项目继续取得进展。在周边邻国,去年12月中国交付老挝第一条高速铁路,11月交付越南第一条快速城市轨道交通,8月建成柬埔寨的新国家体育场馆。老挝的铁路令泛亚铁路更接近于实现。连接中国东北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首座中俄铁路桥也已完工。在非洲,中国人完成拉各斯-伊巴丹铁路,这是非洲最长的双轨标准轨距铁路线。
中国的互联互通计划兼具广度和深度,覆盖广阔地域,涵盖政策协调、贸易便利化、金融一体化和人民交流。这一切充分说明北京的雄心。年初世界最大自贸协定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》生效,去年11月东盟与中国的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。这些均与“一带一路”理念相符。疫情困难时期完成的几个项目,进一步提升北京的形象。必要的调整使不断发展的“一带一路”更具吸引力。相比之下,试图替代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(西方)方案正面临挑战。
自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将重点转向经济增长。中国初步尝试向全球受众讲述其故事,标志着一个关键转折点,它支撑着对中国治理模式越来越大的信心。中国崛起无疑引发不同反应,这取决于人们的立场。中国的大规模生产能力降低许多成本,使更多人能获得外国商品。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扩大,使传统上被忽视的很多小国有了回旋余地。中国不断增长的军事投射力,使守成大国感到不安。中国传播自己叙事及影响支持者的能力,助推其回击西方责难的决心。如果北京冬奥会的上座率能作为衡量标准,那中国无疑正坚持自己的立场。事实上,令西方懊恼的是,中国仍坐在驾驶席上,对其行为的反应将塑造虎年的国际关系。▲(作者卢西奥·彼特罗,乔恒译)
声明:本媒体部分图片、文章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人观点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本站删除。